千呼万唤始出来,“沧博五侠”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与大家见面啦!五位大侠,身兼不同的非遗传承使命。
“沧博五侠”动漫IP形象设计,以沧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儿童玩具——“小动物瓷偶”为原型演化而来,同时深度融合了国风动漫元素。创作时以沧州地区的特色文化、非遗瑰宝、标志性建筑为灵感,每个动漫形象都巧妙地融入了沧州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我们来分别认识一下五位大侠吧~
娇娇兔,原型是沧博馆藏文物——白釉点褐彩兔,手里拿的是沧州非遗“盒子灯”。
传统盒子灯制作技艺源于清代。1853年,孙葆元回老家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赵毛陶探亲时,从宫里带回了一位特别擅长制作盒子花的工匠张洪。从那以后,盒子花在赵毛陶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当地逢年过节的主要庆祝活动。由于盒子花在夜间燃放时,恰似闪烁晶亮的霓虹灯,人们便不约而同地称它为“宫廷盒子灯”。2012年,传统盒子灯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羊咚咚”,原型是沧博馆藏文物——白釉点褐彩回首立羊,正在表演的是国家非遗沧县狮舞。
沧县狮舞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俗舞蹈,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类。早期称为狮戏,多为“文狮”,以兴济为代表。“文狮”以逗为主,鼓点威武豪壮,有动有静,有紧有慢,动作以动物本能动作为主,模仿猫科类戏耍动作。表演时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武狮”以黄递铺乡北张村为代表。武狮由文狮发展而来,后来狮舞揉进武术、杂技中的动作。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狮博士,原型是沧博馆藏文物——三彩立狮,他手拿诗经竹简,代表的是沧州非遗“河间歌诗”。
河间歌诗,河北省河间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河北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河间歌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猩百戏,原型是沧博馆藏文物——黄釉猴,只见他正在表演顶碗绝技,代表的正是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犬小武,原型是沧博馆藏文物——黑釉立狗,这动作、这身手,相信大家一看就能猜到,他代表的就是“镖不喊沧”的沧州武术。
沧州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其回,汉。武术共存。2006年沧州武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我们特地制作了“沧博五侠”印章,五章五色,了解沧州非遗文化的同时还能将沧博馆藏文物“带回家”~
这个国庆,快来沧博与我们的“沧博五侠”见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