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村境内几处早期古代文化遗存
来源:本站     作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0-14

浅论孟村境内几处早期古代文化遗存

梁纪想  田 杰

沧州山水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沧州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上古时期,沧州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为燕、齐、晋、赵等国地。沧州市,河北省下辖地级市,因濒临渤海而得名,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省外和直辖市天津市、山东接壤,省内和廊坊市、保定市、雄安新区以及衡水市接壤,交通便利。

沧州境域的地理源流

沧州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海拔最高17米,最低2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其西部是太行山山前冲积扇边缘的一部分,中部是由黄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东部为渤海潮汐堆积形成的滨海海积湖积平原。故沧州境域在历史上有“九河下梢”之称,即因为它在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间。而孟村就是沧州的典型地理意义上的代表。本文所研究的孟村境内的这几处考古学早期文化遗址分别是:

这几处遗址即为大量先秦时期的古遗址中所最近发现者,因为地处华北平原偏东的地理位置,对于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以及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系统的演进过程,是河流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社会要素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现状河流是从上一代河流那里继承下来并被人们改造过及发生变化后的河流。

而沧州大地上几乎所有的河道都与黄河的平原发育相关,黄河也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河道几经变徙。但是,先秦时期黄河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而是始终走《汉志》河道。文献中记载的《禹贡》河实际上就是《汉志》河,浚县、内黄一带所谓《禹贡》河则是淇河故道。黄河大规模改道从汉代开始,后经2000多年频繁的改道、迁徙,在下游地区形成6—15米厚的淤积层,彻底改变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一度存在的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最终形成今天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改道造成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断,大部分城邑被毁,黄河下游地区数千年来生态、生存环境的变化,表面上与古黄河的泛滥、改道、迁徙有关,但实质上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所致。

而这几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空间上均处于宣惠河流域,宣惠河是以南北朝时期的无棣沟为基础开挖的,王莽河、鬲津河、无棣沟等不同时间不同名字的同一条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数次迁徙演变、数次淤塞湮废,又数次被疏通而获得新生。因此,我们今天说到这些河流时,应同时指明它的时间和空间才更加严谨和确切。宣惠河,根据1986年版的《盐山县志》载:1740年,大学士孙家淦组织百姓疏通宣惠河,下通刘公渠,遂统称宣惠河,意为“宣泄潦水,惠及百姓”。现今的宣惠河流域包括宣惠河干流及龙王河、沙河、宣南干沟、宣北干沟、无棣干沟等20条主要支流,宣惠河与漳卫新河交汇于大口河并在此入海。

沧州境域早期遗址的历史源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及城乡基本建设相继展开。为配合基建项目,河北的各级考古单位在黄河下游地区持续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在河北中部冲积平原及滨海平原也陆续有新石器时代、商周以及汉代遗址、墓地见之于世,如河北中南部的蠡县大百尺,任丘哑叭庄、三各庄,安新县留村、梁庄,沧州陈圩、倪杨屯等。这些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显示,过去认为的河北平原遗址“空白区”实际上存在大量先秦时期的遗址,只不过被掩埋在黄河泛滥的淤沙之下。这一重要考古现象极大地冲击和挑战了以往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尤其是先秦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的认识。

虽然历史文献对黄河故道的走向、改道有一定记载,但多语焉不详,学者们的研究抵牾之处颇多。此外,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文明的变迁与黄河改道关系密切。有鉴于此,我们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先秦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改道与早期文明的变迁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早期古代文明中的历史人群,因为多年的生活积累,秉承着“畏水、敬水、食水、用水”的信条,在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水间高地,形成了众多早期逐水而居的聚落址,并在聚落址上繁衍生息, 进一步形成了沿着中心聚落址周围,又形成众多的大大小小的聚落群,而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豫北冀南,以及鲁北高地众多的早期时代的聚落被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进程起到了奠基和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然而,在黄河、滹沱河、滏阳河、漳河、大沙河、拒马河等众多河流冲积下的华北平原东部、北部的早期聚落的形成和发育是否也大量存在,早期河流间的高地以及在华北平原形成的大陆泽和环白洋淀等水系发达的周围是否也存在大量的早期文明的聚落址,这些问题都依赖于众多的考古发现去解决。而早期河流之间的高地因大河多次洪水泛滥,逐步抬升地表和掩埋遗址,为这些文明的发现又提高了比较大的难度。因此考古手段中的田野调查就成为了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所涉及的几处早期遗址的考古学文化概述

考古学上新、旧石器时代以1万年左右来进行划分,1万年以前及打制石器阶段即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后开始出现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即新石器时代。河北境内的早期遗存以尚义四台遗址(距今10400— 6400年)为发端,并以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为后续。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严文明先生等)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沧州地区代表遗址是任丘哑叭庄遗址,沧县陈圩遗址、王帽圈西北遗址。

先商时期:是指商族建立商王朝之前的历史时期,即先于商。文献记载:夏商周三族都曾同处于尧、舜为首的部落联盟之中。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王朝建于公元前2070年,应该同为商、周两族始建年代。先商时期止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商王朝建于公元前1600年。由此可见,先商时期大概从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历时约470年, 距今三四千年。沧州地区代表遗址是肃宁的白牛堤遗址。商代:玄鸟生商。以玄鸟为图腾。考古学上分为早商、中商、晚商三个时期。沧州地区代表遗址是倪杨屯遗址6、高姚庄遗址7、后白寺遗址8。周代:武王伐纣,西周产生。考古学上可分五个时期。沧州地区代表遗址是倪杨屯遗址、王庄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部及豫北、鲁北山地丘陵平原分布较广,尤其在中南部以及东部的河北境内早期遗存对于解决早期文明发展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连接山东河北河南甚至陕西内蒙古高原等早期文明的纽带,是新石器中晚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鲁北冀东南传播交流的十字路口。沧州境内在先秦时期多数地区形成聚落,称为有鬲氏,后逐渐演化形成了方国。

孟村境内这几处早期遗址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和复查的,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间短, 所以通过田野调查和定期文物巡查,对新发现的这几处遗址做了相应补充和重新年代定位,力求做到详实和准确。

这三处遗址的地理位置:

1.王帽圈西北遗址位于王帽圈村西北2500米处, 地表为平原地貌,主要为耕地、林地,北约400米为宣惠河。遗址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把遗址一分为二,根据地貌初步分析,除小河对遗址有影响外, 遗址保存较好。

2.高姚庄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御史乡高姚庄村东南1500米。地表为平原地貌,主要为耕地、林地,宣惠河开挖时把遗址一分为二,根据地貌初步分析,除宣惠河对遗址有影响外,遗址保存较好。

3.王庄子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御史乡高姚庄村东南1500米。地表为平原地貌, 主要为耕地、林地,遗址西部和北部有一刀把形的深3.5米左右的坑,根据地貌初步分析,西北部的深坑 对遗址有影响,遗址保存较好。东北2公里为已发现的高姚庄商代遗址。

这三处遗址的面积:

1.王帽圈西北遗址:三普资料称,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0米,实际田野调查上应该还要大, 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

2.高姚庄商代遗址:三普资料称,现遗址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00米。实际田野调查上应该还要大,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

3.王庄子遗址:三普资料称,遗址南北长150 米,东西宽50米,实际田野调查上应该还要大,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00米。

根据遗址面积的大小,我们初步确定这几处遗址应该为区域中心遗址。而根据实际年代意义的初步判断,这三处遗址应该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属于一脉相承,因地理位置较近,应该更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三处遗址的考古学年代问题:

1.王帽圈遗址:三普资料称:战汉。地表仅有少量陶片,经调查后发现,年代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征,兼具战汉时期。

2.高姚庄遗址:市保单位。三普资料称商代,因宣惠河开河,把遗址一分为二,把底层遗物翻到地表上来,所以遗物较多。根据遗物断定该遗址年代为商代中期甚至更早。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王庄子遗址:三普资料称商、战汉,遗址较差。根据实地巡查,发现该遗址埋藏文化层约3米,遗物丰富,面积较大,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战汉,推测为当时重要的中心聚落遗址。

这三处遗址的共同点和特征:

1.均位于宣惠河及其支流较近的地方。

2.这充分说明了古代人逐水而居,既喜欢水,又怕水。喜欢水是因为,水里有鱼类、蚌类、水生植物等可以食用的东西;怕水是因为,每每发大水,就会被水害,所以就形成水来了,人就往高处跑,水走了,人就近水居住。在平原地区,往往在古代,近水的高台地就是人们的理想居住地。

这三处遗址采集遗物的共同点和特征:

1. 王帽圈西北遗址:

可辨器型有:鬲、假腹豆、罐、甑(或者是甗)。纹饰:篮纹、绳纹、戳印纹、素面等。

2. 高姚庄遗址:

可辨器型有:鬲、豆、罐、骨针、纺轮、甗石镰、蚌镰、鹿角等。纹饰:素面、绳纹、戳印纹等。

3.王庄子遗址

可辨器型有:鬲、豆、罐、纺轮、甗、石斧等。纹饰:素面、绳纹、戳印纹、弦纹等。

这几处早期遗址的意义:

1.从考古学上讲,把天津以北燕山山脉的文化遗存,以及山东北部早期遗存有机串联到一起,并在考古学文化上更加靠近鲁北早期遗存,其考古学地理意义重大。

2.在一定意义上又为沧州地区新石器时代增加了一处重要遗存点。

3.丰富了商周时期遗存,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期解决考古学难题。高姚庄遗址面积约3-4万平方米,文化层约3米,王庄子遗址也有3米以上的文化层,面积4-5万平方米,这两处都应该是一处较大的中心聚落遗址,两处在年代上互相衔接,应该存在一定的承继关系。

存在问题:

通过对这几处遗址的田野文物调查,对这几处早期遗址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早期遗址,尤其沧州境内早期遗址对于解决中国早期聚落、方国之间,尤其是山东、河北境内等早期考古学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依据目前仅有的田野调查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必须有文物勘探和较为系统的田野考古发掘才能完成,所以解读这几处的文化内涵尚不明朗的遗址,也须留待以后的进一步考古工作,并且肯定会有惊人的发现,也肯定能揭开早期沧州文化遗存和先民活动的神秘面纱。

这几处早期遗址,对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东部文化传承的意义可以想见,保护好这些遗址的完整性,是目前的重要任务。王庄子遗址西北部有一处较大的坑塘,在早年挖掘坑塘时,对遗址有一定的破坏,高姚庄遗址在挖掘宣惠河时,被一分为二,造成一定的破坏,王帽圈西北遗址中间的小河沟,在早年挖掘时遭到破坏。只有以后加强保护力度,才能更好地保护。

1.加强文物保护人员力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所赋予的职权,进行巡护,是保护遗址的重要手段之一。

2.加大财政对保护遗址的投入,确保文物保护经费落实,做到真正实行五纳入。                          

3.加强对遗址的研究力度。争取一定的契机,进行主动的考古发掘研究,利用科学层面,进行保护。

 


COPYRIGHT © 2024 沧州博物馆  冀ICP备2024086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