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镇馆——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来源:本站     作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0-14

何以镇馆——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王玮 马思远

各界观众参观沧州博物馆,最爱问镇馆之宝在哪?仿佛看没看过镇馆之宝,是衡量到没到过一个博物馆的重要参数。沧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位于《沧海之州——沧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始置沧州”单元的“青釉堆贴花龙柄壶”。但当我们与它面面相对时,除一番猎奇般的惊叹之外,是否又能看懂它、读懂它,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呢?它何以镇馆?本文从它的名称及朝代背景一一分析。

一、青釉

中国以瓷器文明世界。瓷器有青、白、黄、蓝、红等诸多色彩,这些色彩主要是瓷胎上附着的釉色所致。而在五彩斑斓的瓷器釉色中,青釉出现最早、历史最久,因为导致青釉出现的是铁元素,铁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物质中。若瓷器釉中含有1%—3%的铁元素,经入窑烧制变成氧化亚铁,瓷器便呈青色。青釉依据铁含量的增加,依次大致呈现出青白色、青黄色、青绿色。南方青瓷的代表——越窑,主要呈青绿色,其氧化铁含量即在2%—3%。如果铁含量在0.75%以下,即是白釉;在5%以上,即是黑釉。

龙柄壶所呈现出的青釉色彩,呈青白色。它和我们印象中越窑、龙泉窑的橄榄绿、梅子青、粉青的青釉相比,要淡很多。龙柄壶的青釉,乍一看是淡青色,壶身双弦纹、狮面等积釉处则显青黄色,壶身腹部施釉略薄处则是青白色,久视之,若青若白。造成这种视觉的原因,和它所处的朝代——北朝有关。

北朝与南朝同处一个时期,大致以长江为界区分南北。中国的瓷器产生于汉代,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瓷器是中国南方——以浙江一代为中心的产物,在南方烧制瓷器的时候,相对落后的北方还在烧制陶器。根据考古发现来看,北方一直到北朝时才能烧制瓷器,目前所知最早的北方瓷器,是在北魏晚期墓葬中发现的。分析其历史背景,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力推进汉化,于494年迁都洛阳,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开放包容的时局引进了南方的先进文化,制瓷技术也随之传入北方,促进了北方瓷器的出现。

在南方青瓷的影响下,北方最早出现的瓷器也是青瓷,但器物风格粗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釉层浑浊,许多器物表面有气孔、垂釉或黑点杂质,制作工艺落后。北方青瓷虽称青瓷,但因烧制技术落后于南方,其青瓷所呈现出的颜色虽然也有浅黄、青白、青黄、青褐等多种颜色,但许多北方青瓷的颜色并不是南方青瓷那美丽的青绿色,有些北方青瓷甚至并不美观。

龙柄壶的青釉,偏于青白色,实质是一层透明青釉。之所以青中闪白,因为白是胎体本身的颜色,壶体一些积釉处则青中闪黄。将沧州博物馆唐朝白釉执壶的积釉处与龙柄壶整体若青若白的色彩对比可知,北朝青瓷是后来北方白瓷形成的基础,唐朝白釉执壶的积釉处依然有青、黄色彩。

龙柄壶釉质纯净,没有气孔、杂质、垂釉。通过龙身坯胎上刻划的龙鳞,细碎闪亮的开片以及釉色的反光来看,龙柄壶的釉色莹润透亮,使得整个器物宛如刚刚出水,相比于当时多数粗糙的北方青瓷来说,质量实属上成。龙柄壶出水般晶莹细腻的光泽,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的诸多瓷器中并不多见,直至“京畿名城”单元中有几件明清官窑瓷器的光泽,才能与之相媲美。只通过龙柄壶的釉色就能体现出,它是北方青瓷中的精品。

二、堆贴花

陶瓷上的堆贴花技艺,也称为模印贴花,是以胎泥为原料,用花模子翻印塑型后,贴附到器物表面再入窑烧制成器的技艺。在沧博历史厅“设郡封国”汉代单元,有一件贴花的陶魂瓶,在灰陶材质的大瓶上堆贴有花卉、仙人骑马等装饰,显得立体有层次。瓷器堆贴花,流行于西晋至隋唐时期。龙柄壶上的堆贴花和汉代陶魂瓶上的堆贴花并非一脉相承,龙柄壶上的堆贴花,和当时地处中亚的波斯萨珊王朝有关。

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正是中亚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的鼎盛时期,它是一个面积约有5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北朝(公元439-581年)时,萨珊王朝西方是拜占庭帝国,东部是嚈哒帝国(公元567年被联姻的萨珊与突厥所灭)、再往东则是中国。

当时,拜占庭帝国十分喜爱中国丝绸,将其视为“软黄金”。萨珊帝国利用自己间隔在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中间位置的地理优势与强大的军事实力,垄断了丝绸贸易,萨珊帝国通过设丝绸贸易口岸、收取关税等手段向拜占庭帝国获利,因此萨珊成为丝绸之路上丝绸通往欧洲的中转站。为在丝路贸易上持续得利,在北魏时(公元386-534年),萨珊王朝便数次派使臣前往中国友好访问,北魏也派出使臣访问波斯。之后,中国与萨珊王朝交流日益频繁,萨珊王朝许多奇珍异宝随之流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如今宁夏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周李贤墓中出土的波斯萨珊鎏金银壶就是北朝时中西交流的生动见证。

北魏时,河间人王琛是当时有名的巨富,他曾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任刺史,个人收藏颇丰。《太平广记》载“琛尝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擎盘合称是。其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来。”文献中的“金瓶银瓮”,很可能就是萨珊王朝传入的金银壶。

因为金银延展性好,波斯银器上的图案纹饰是用又小又尖的锤子在器皿上敲打出来的,这种捶揲出的图案清晰凸耸,精巧细腻,与中国传统瓷器质朴大方的风格完全不同。昂贵而精巧的萨珊银器传入中国后,得到许多人的倾慕,但高昂的价值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为此,心灵手巧的中国瓷器匠人,模仿萨珊银壶那繁缛精美的风格制作成瓷器,于是,堆贴花龙柄壶便出现了。龙柄壶身的堆贴、模印纹饰有以下几种:

(一)连珠圈纹

 此纹饰由圆珠颗颗相连,围成一圈。龙柄壶的口沿、颈部、肩部及瓶身共堆贴装饰有四层连珠圈纹,壶身每个狮面也由连珠圈纹围绕。这种连珠圈纹珠粒实心,丰腴饱满,珠与珠之间排列紧密,像一条条珍珠项链。这是最典型、最有萨珊特点的纹饰。这种连珠圈纹与中国本土器物上或阴刻、或凸起乳钉状、排列疏松的连珠纹风格明显不同。

连珠圈纹是萨珊王朝常用的纹饰,在宁夏固原镇馆之宝萨珊银壶上装饰有三圈联珠圈纹,其风格与龙柄壶上的联珠圈纹一致,对比可知,龙柄壶对萨珊银壶的模仿一目了然。这种联珠圈纹,并不只装饰萨珊金银器,也装饰萨珊丝织物,织物上的连珠圈纹中心常常有天马、禽鸟、人物等主题来形成整体的装饰组合。这种织物风格,在中国6世纪中叶至7世纪后半叶亦流行起来。《北齐书·祖珽传》记载;“诸人尝就珽宿,出山东大纹绫并连珠孔雀罗等百余匹。”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出土有连珠对孔雀纹锦、连珠鹿纹锦、连珠人物对饮纹锦、连珠射猎狮子纹锦。基于此,我们再来看龙柄壶身上的连珠圈狮面纹,这与萨珊织物上的纹饰组合如出一辙。

(二)忍冬纹

位于龙柄壶颈部。此纹饰非堆贴花,而是传统的模印技艺。这些忍冬纹以一片卷曲的叶子为单位,重复排列绕颈部一周,似波浪,又像战汉时期的卷云纹,这也是中国忍冬纹的早期形式。忍冬即金银花,它生不择地、寒冬不凋,适应性及强,其花、枝、茎均能做药,唐代《唐本草》将其记载为“忍冬花”,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忍冬纹饰早期常用于装饰佛教艺术,象征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东汉时随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植物纹样获得空前发展,忍冬纹随之成为广泛装饰,并逐渐衍生出卷草缠枝纹,成为历代皆爱使用的纹样。

(三)狮面纹

龙柄壶的肩部,装饰着8个由连珠圈纹围绕的狮面,狮面宽鼻阔口,威风凛凛。中国古代没有狮子,狮子生活在非洲、印度等地。我国虽本不产狮子,但狮子文化却由来已久,我国先民很早就记载了以狮子为原型的神兽——狻猊。成书于战汉时期的《尔雅》中说:“狻麑如虦貓,食虎豹。”两晋郭璞注释:“即师子也,出西域。”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狮子,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汉书·西域传》记载:“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拔。”公元525年,嚈哒国向北魏送一头狮子,运抵洛阳后,专门为其修造了一所庭院称为狮子坊。此时,西域诸国进贡的狮子还属皇帝的私藏,民间并不知具体形象,于是经充分想象,狮子也愈发神化,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禄、辟邪等神兽,都与狮子形象有关。

南北朝时期,狮子的寓意随佛教传播备受推崇,佛教发祥地古印度的狮子,被尊为“百兽之王”。在佛教中,狮子是佛陀的化身。释迦牟尼佛被称为“人中狮子”,佛教《略出经》记载“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经中“狮子”常写作“师子”以示尊敬。释迦摩尼讲经被称为狮子吼,意为像狮子吼声振聋发聩,扶正邪心杂念,比丘僧有种卧法如狮子一般双足交叠,被称为狮子卧: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狮子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龙柄壶上的狮面纹,即是对当时佛教流行的生动反映。

(四)宝相花纹

宝相花是集数种花卉之美于一体的理想之花,它以莲花、牡丹为主,每个细节几乎都有现实依据,但合为一体,则形成了现实中不存在的花。提起宝相花,我们常认为是唐代纹饰,其实它自南北朝时便发端了。西域信仰多以植物作装饰,基于他们以连珠圈纹装饰对称图案的审美喜好,南北朝时随着与西域的密切交往,这种圆形对称的、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也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并主要应用在佛教装饰艺术上。“宝相”在佛教中本指庄严的佛像,南齐王简栖在《头陀寺碑文》中道:“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息了心火、终焉游集。”到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宝相花的流行,也逐渐从佛教走入民间,成为人人都熟悉常见的、硕大饱满、完整团圆、吉祥富贵、幸福圆满的大唐之花,同时宝相花也随着唐朝的强盛,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标志。

龙柄壶上的宝相花纹饰有两层:在狮面纹下方的一层是立面层叠形宝相花,这一层宝相花花瓣似菊似荷、细长蜷曲,花瓣围绕的中间有16颗珠,似莲子,花朵上方有一颗大珠似从花朵中吐出,珠上方有火焰纹;此层宝相花因中间16颗珠较明显,故以往被误认为是葡萄纹,这种立面层叠形宝相花纹饰,和今天云南白药的标志类似。第二层则是平面团形宝相花,此宝相花,最外面是小波浪形的花瓣,似牡丹;花瓣里层是一圈连珠圈纹,正中则是一圆形宝珠。这种宝相花大致是一个规则的圆形,这也是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宝相花形式,这种平面团形宝相花要比里面层叠形看着更饱满、均匀、对称。

龙柄壶一身包含了立面层叠形和平面团形两种宝相花纹饰,更珍贵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宝相花并非唐朝的特产,它在北朝就开始流行了。

(五)莲瓣纹

龙柄壶在颈部及足部装饰有两组仰覆莲瓣纹,尤其腹部的仰莲纹,用堆塑技艺装饰,突耸立体似浮雕,与瓶身连珠圈、狮面等纹饰的立体突耸效果协调一致。

莲花作为装饰自春秋时期就有,最出名的是莲鹤方壶,但莲瓣纹装饰在瓷器上,也是自南北朝兴起的,其背景一是此时期植物纹饰开始空前发展,二是佛教盛行于世。自魏晋时期莲瓣纹出现在瓷器上之后,历代一直盛行不衰,在瓷器上刻划模印莲瓣纹饰,至南宋还很流行。

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常用作佛教标志。莲瓣纹常作为佛像的背光出现,例如沧州博物馆的三尊一级佛造像,其背光即为莲瓣形。佛教的袈裟叫莲服,佛座称“莲台”、寺庙称“莲刹”,《华严经》说,大莲花有四义:1.在淤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而不为世污;2.良性开发,如真如良性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3.为群蜂所采,如真如为圣众所用;4.有香、净、柔软、可爱四性,如常、乐、我、净四德。

三、龙柄

龙柄是此壶最显著的堆贴花纹饰。一条龙攀附在壶身一侧,龙身随壶体起伏,巧妙地弯曲成壶柄,龙身密布鳞纹,龙颈高出壶口沿,龙头刻画细腻,龙嘴衔住壶口作汲水状,前肢有力地撑在壶的肩部,龙尾紧贴壶底。古人为何会奇思妙想,用龙作为壶柄呢?

首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远古时期,先民对于风雨雷电等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恐惧与憧憬中,希望自身可以获得像鱼一样游弋、像鹰一样翱翔的能力,于是有了图腾。炎黄部落又将许多动物特点集中在一起,并被赋予神秘、强大的力量和智慧、祥瑞的寓意,于是形成了龙。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象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河南濮阳蚌壳堆塑的龙、红山文化的玉龙等都证明了中国先民对龙的崇拜。进入秦汉,国家统一促使龙的崇拜与帝王君权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龙的显赫地位。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至此,龙被人们描绘成上天入地、善于变化、无所不能的“神”。龙柄壶上的龙,沿袭魏晋时期龙的特点,刻画得力道十足,彰显着龙的气势,也代表着古人期冀借助龙的力量沟通天地、祈求吉祥的愿望。

其次,龙作为壶柄与当时佛教盛行有很大渊源。传说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龙喷云吐雾,为之沐浴守护。佛经又记载龙被封为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八类佛教守护神,龙众排在第二位。龙柄壶诞生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极为盛行,因此用龙作为壶柄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再有,龙柄壶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南北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界普遍认为,龙柄壶与西晋时开始出现并流行的鸡首壶有很大传承联系。早期鸡首壶“身材”并不高大,以半身龙作为柄,壶身另一侧常见鸡头作为装饰,称为龙柄鸡首壶。随着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龙柄鸡首壶传入北方,在北方又进行了形体上的变化,鸡首逐渐消逝,壶体愈发高大,龙柄以半身龙到壶的肩部、上腹部居多。对比发现,沧州博物馆的这件龙柄壶,以整身龙作为壶柄显得极为罕见和特殊,除发现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凤首龙柄壶装饰了略有简化的整身龙外,很难找到相似器型。

四、壶

壶是盛放液体的大肚容器,通过其字形我们便可以知道壶中间大、两头小的形状特点。我们熟悉的壶有两种,一种是茶壶的壶,这种壶一侧有壶嘴,另一侧有壶柄;一种是暖壶的壶,这种壶的壶身只有壶柄,壶嘴在壶身顶部,集注水、倒水于一口。龙柄壶的壶身只一侧有壶柄而没壶嘴,与暖壶的外形结构类似。

其实在魏晋之前,“壶”都是无柄无嘴的,壶的原本器型鼓腹、长颈、敛口,有圆形、方形之分,乍一看像今天的花瓶。例如沧博历史厅战国时期的虎纹灰陶壶是圆形壶,方壶代表则是故宫博物院的莲鹤方壶。至晋朝,南方制瓷工匠们在传统壶形的基础上,一侧添加了壶柄、另一侧添加了鸡首状壶嘴,当时称之为鸡首壶,这便是后来有嘴壶的开端。龙柄壶诞生于有嘴壶出现不久的北朝,处于有嘴壶与传统壶形的过渡时期,所以龙柄壶虽名为壶但不设壶嘴,其实是对传统壶形的延续。

龙柄壶的壶口,像有一只小盘放置在此,据此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划归为盘口壶类。盘口壶流行于魏晋时期,盘口的构造是便于灌入液体之用,就像我们今天在瓶口加上漏斗一般。上文所提到的鸡首壶,即是晋朝时基于盘口壶演变而来。将龙柄壶与鸡首壶等同时期的中国壶类相比,龙柄壶最大的特征在于细颈与高足,且与腹部的起伏对比明显,过渡自然,流线优美,通过比照宁夏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知,这种器型也是对萨珊银壶的模仿。

萨珊银壶在古代文献中称作胡瓶,胡是胡地、即指西域少数民族人们。至于我们今天印象中花瓶的“瓶”这种器型,则是魏晋时期在传统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如果龙柄壶抛开龙柄的话,则很像一只美丽的花瓶。

青釉堆贴花龙柄壶是沧州博物馆历史厅展线中出现的第一件瓷器。在南北朝这个瓷器勃兴的时代,制作有如此精美繁缛的瓷器,釉色晶莹透亮如出水,纹饰集模印、刻划、堆贴等陶瓷装饰技艺于一身,可谓是北方青瓷精品,其精美程度与后世唐宋瓷器相比,亦不逊色,乃至后世鲜有如此精美者。其闪白透明的青釉,预示着后世北方白瓷的诞生;其器型本身,反映着中国历史上壶的演变节点;其亦壶亦瓶的造型,又反映出瓶与壶的渊源;其凹凸有致的堆贴花纹饰,则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是古代中国世界影响力的见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繁荣不息的见证。

 


COPYRIGHT © 2024 沧州博物馆  冀ICP备2024086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