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博物馆藏唐玉石蹲狮考述
吕庆元
北方古谚云“沧州狮子景州塔,真定府的大菩萨”,铁狮子一直就是沧州的文化地标。狮城沧州处处都能看到狮子的形象,除了闻名中外的沧州铁狮子,在沧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厅中,也有一尊国家一级文物唐玉石蹲狮。这件文物身长8.8厘米,体宽6.8厘米,通高13厘米,通身汉白玉质,狮子蹲坐于石座之上,张嘴、露齿、怒目,双耳后抿,鬃毛向后成束垂至肩,挺胸弓背,后腿叉开蹲坐于地。
狮子的原产地并不是在中国,而是非洲,后迁徙至印度、伊朗等地。最初中国人对“狮子”不是很了解,《尔雅·释兽》中有“狻麑,如虦貓,食虎豹”。而《汉书注》中写道:“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到了明代,李时珍用“狮子”取代“师子”,《本草纲目》中记载: “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黄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声吼如雷。”
早在西汉时期,朝廷与大宛、安息往来, 在长安上林苑里开始豢养狮子。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经中多有关于狮子的故事,如说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自称“人中狮子”;佛祖讲经声如雷震,为“狮子吼”;佛所卧之床被称为“狮子床”;文殊菩萨所骑坐骑为青狮等。在古人心中,狮子不仅高贵尊严,而且能护法辟邪。在南朝的帝王陵墓、北魏的佛像或寺庙山门前, 多有形象威猛的狮子兽守陵或护法[1]。
唐代虞世南作《狮子赋》:“渺渺地角,悠悠嶂表。有绝域之神兽,因重译而来扰……其为状也,则筋骨纠缠,殊姿异制。阔臆修尾,劲毫柔毳。钩爪锯牙,藏锋蓄锐……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唐代国力强盛,与周边各国往来密切,除了越来越多的狮子被引进中国,玉雕、陶瓷、金银器、大型雕塑等等上面也都出现了狮子的形象,它们是力量与权威的象征,人们希望用狮子威猛的气势降魔驱邪,护法镇宅。
唐代狮子的造型,与现在经常在某些单位门口看到的石狮子大有不同,最典型的差异可以总结为3条:大背头、锥子脸、半截袖。所谓大背头指的是,当代石狮的造型,其鬃毛往往向头部两侧展开。而唐玉石蹲狮的头部鬃毛向后走,类似男士“大背头”的发型;而锥子脸指的是,当代石狮的头部往往整体雕刻成圆形或方形,头部比例较大。而唐玉石蹲狮的头部较小,张口怒吼使整个面部瘦削,下巴尖锐,就像咱们常说的“锥子脸”;半截袖指的是,由于狮子在唐代多为进贡而来,非常稀少,可能工匠本人是没有见过狮子的,因此为表现狮子威武雄壮的气势,着力雕刻使其肌肉隆起,但在胸、腿交接处过渡较为生硬,最终呈现效果仿佛狮子穿上了一件紧身“半截袖”一般。
唐代狮子的造型与如今石雕狮子的造型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与精神特质。那么,中国历史上狮子雕塑造型是如何演变的呢?
我国最早的狮子雕塑见于东汉时期。当时人们将狮子视为神兽,这一时期石狮的造型,以雄健质朴为主要特点,扬首垂身,毛发不做凸出的明显表示。按照石质的自然形态,施以雕琢,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简约粗犷、古拙厚重。因为是“神兽”,能腾云驾雾,所以狮子的肩膀上都有翅膀,有的头上还有角。由于形象的差异,此时的以狮子为原型的石雕,也有称为“天禄”“辟邪”“狻猊”等。东汉时期发现的石狮雕塑均被置于郡守或以上级别官吏的墓前[2] 。
南北朝时,南朝狮子大多沿袭了东汉石狮造型传统,但更加矫健生动,不同之处在于有的石狮在刻画狮子毛发时更加细致,突出毛发的“披垂”部分。南朝石雕狮子多见于南京、丹阳一带的帝王和显贵陵前,现已发现三十余处。北朝狮子雕塑形象较为真实,出现了蹲坐样式,形象较为真实。
隋唐时期,整体狮子的造型已趋于写实。东汉时期石雕狮子肩上的双翅,头上的饰角以及身上的花纹统统都去掉了。而且有蹲、站等形态,但一律造型高大、气势雄伟,肌肉被夸张得更加有力,四肢变得更加粗壮,双爪变得更加厚大,同时造型圆润,装饰线条绚丽华美,显示出大唐帝国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气概。沧博唐玉石蹲狮正是明证。
到了宋代,狮子造型开始“变瘦”,其形体精美细腻,项颈上开始出现铃铛、绶带一类的装饰。公狮子脚下配上供其玩耍的小球,母狮子脚下安置一只小狮子。威严的狮子造型多了一分恬淡的生活气息,其形象开始由猛兽向驯兽、宠兽转变。
明清两代是石狮艺术发展的高峰期,造型完全走向程式化,流行坐狮,其满头卷毛,形似佛髻,形象端庄敦厚, 温良驯顺,整体比例更加均匀,狮身上的装饰进一步增强。其整体风格已脱离了写实范畴,成为祥瑞象征。
纵览历史而言,狮子雕塑造型经历了由“神兽”到“猛兽”,再到“瑞兽”的演变过程,狮子的文化形象也从腾云驾雾的宗教神话形象,发展到百兽之王的写实形象,最后发展到非常生活化的、会辟邪招福的瑞兽文化形象。
注释:
[1]王敏之.狮城探秘[M].北京:线装书局,2018:200.
[2]王敏之.狮城探秘[M].北京:线装书局,2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