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河春秋(一):中国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演变
来源:本站     作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0-14

御河春秋(一):中国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演变

       王健爽

2022年9月1日,中国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了旅游通航,虽然只有海河路至渤海路段短短的13.7公里,在沧州民众心中还是抑制不住地欣喜和激动,因为从1978年航运中断,南运河已经“消失”四十多年了。这次复航是沧州市在国家和省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按照把大运河沧州段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目标,积极行动,落实落地,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进展,它使民众殷切期盼的“一船明月过沧州”再次变为现实。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连接南北,贯通古今,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阶段。沧州段运河开凿时间很早,地理位置重要,水工特点鲜明,成为大运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期开始,笔者就大运河沧州段的历史演变、水工特点、航运盛况以及衍生文化等,陆续向读者作一介绍。

大运河沧州段现称作南运河,属大运河系京杭大运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吴桥第六屯进入沧州境,一路向北经过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新华区、运河区、青县八个县市区,到青县的李又屯出境。在沧州境内留下了216公里(也曾有过215公里、253公里的说法)蜿蜒的河道,是大运河流经的35个主要城市中里程较长的地区之一。如果把大运河比作神州大地上的一条游龙,南运河则处在了游龙之颈,她扼守着通往龙头北京的咽喉要道,肩负着拱卫京师的一份责任。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棵绵延千里的藤蔓,沿河城镇就是蔓上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金瓜,南运河则是其中较长的一段瓜秧。

中国大运河的肇始与军事有关,南运河亦不例外,它的开凿与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有关。

一位是“东临碣石有遗篇”的魏武帝曹操。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为北征袁绍,在河北驻军屯田,曹操征调数万军民开凿疏浚一条古河道——白沟。因水源不足,遂下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首次使黄河以北的运河与河南诸运河相通,淇水就是现在的清河。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命董昭开平虏渠,沟通白沟、泒水和滹沱河。据考证,平虏渠位置大致在今沧州青县以东,相当于现在的南运河而稍偏东,是南运河下游段的前身。

 在沧州黄骅市齐家务乡的最北边有个乾符村,西靠205国道与天津交界,是进出黄骅的北大门。据说这个由县城退变而来的村落,就是平虏渠的重要拐点。当年曹操开凿平虏渠时,在乾符村南200米处还建有平虏城,后来在此又先后建过西章武县、鲁城县和乾符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第六十五卷中记载:“平虏渠在县南二百步,魏建安中於此穿平虏渠以通漕运,北伐匈奴,又筑城在渠之左,大海在县东一十四里。”

晋代和北朝时期,曹操开凿的这条白沟——清河——平虏渠水运干线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间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是经水运此通道进行的军队调动。

另一位是集功过于一身的隋炀帝杨广。他从登基开始,就把目光放在了治理运河上,开凿通济渠,整修山阳渎。乘龙舟南下扬州体验了运河的便利后,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记》),钦定永济渠之名。沧州境内的开河工程主要以曹操旧渠为基础,再利用部分天然河道,修建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与现在的南运河河道基本相同。

中国封建时代,一切与皇室有关的事物往往都要加上“御”字。永济渠开凿之后,隋炀帝随即三度发动了征伐高丽的战争,每一次都御驾亲征。从此,永济渠便有了一个别名叫御河。但造化弄人,隋炀帝以倾国之力凿就的御河,断送了自己江山,却被李氏王朝用以创造了开元盛世。

唐代,永济渠依然通航,并在不经意间扮演了一次茶路角色。在永济渠两侧,又开凿了长丰渠、无棣沟等几条运河,使黄河北侧平原地区运河形成网络。且无棣沟是通海的一条河道,它将永济渠与渤海连通。

宋金元时期,御河之称一直沿用下来,永济渠的名字只在局部地段偶尔被提起。北宋初年,御河仍能通航,但黄河曾在很长时期北流夺御河河道由今天津入海,航运时断时续。沧州段御河很快成为了半地上河。从此,沧州沿河人民与水患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所谓铜帮铁底大运河只是一个虚幻的民间口彩或者心理安慰。

金代黄河河道向南迁徙,夺占淮河河道入海,御河摆脱了黄河频繁的冲淤影响,且金代迁都燕京,改为中京,宫廷建造需要的大量建筑材料从汴梁(今开封)运至中京,同时漕粮北运,逐渐形成以御河为主干运道,再加上漳河、滹沱河等河流构成的水运系统,将河北平原沟通联系起来。

元代将北方运河裁弯取直,开凿京杭大运河,御河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的河道。《元史·河渠志·御河》载,“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御河也。”

明代时,御河漕运兴盛。由于御河流经的地方多在春秋时的卫国,又改称为卫河,也称卫漕。到了清代,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向南至山东临清段称为南运河,向北至北京段称为北运河,沧州段运河成为南运河下游。清早期及中期,漕运沿袭明代,仍以内河航线为主。道光时,大部分漕运改走海运。至咸丰五年,运河漕运结束。但卫河作为豫北及河北平原南部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民国时期,南运河逐渐於浅,已无大规模水运活动,内河航运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初期,卫河——卫运河——南运河为海河流域航线最长、航运之力最大的一条河流,承担着物资运输任务。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了引黄济卫工程,为运河补充了水源。1958年,南运河上兴建了四女寺枢纽,维持了运河的通航。七十年代,南运河上兴建了安陵枢纽和北陈屯枢纽,均建有船闸。但由于水源缺乏,1978年,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南运河沧州段航运功能完全丧失。

                                         

                                    


COPYRIGHT © 2024 沧州博物馆  冀ICP备2024086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