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漂来的古寺——泊头清真寺
来源:本站     作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0-14

运河漂来的古寺——泊头清真寺        

李源

泊头清真寺位于市区清真街南端,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2001年7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

泊头清真寺规模宏大,在全国伊斯兰教寺院中有“华北第一寺”之称。它依照伊斯兰教的朝拜方向, 坐西朝东而建,楼台殿阁均衡对称、装饰典雅。历史上几经修缮,现寺内仍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时的匾额,乾隆四十九年的“清真寺恩功记”碑,以及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九年重修的砖刻。

礼拜大殿宏伟庄严,立柱为99根金丝楠木,地面为800多块柏木长方板铺就,可容纳1200多人做礼拜,高30米的九层叠障藻井精美绝伦。

万历皇帝所赐的“百鸟松”条几乃镇寺之宝,“一步三眼井”等典故流传至今。传说元朝末代统治者经大运河从南方往北京运木料,战事突发,元朝不保,在泊头就地卸货,后作为建寺木料,故泊头清真寺又有“运河漂来的古寺”的美称。

泊头清真寺东距运河西岸 300 米,北距胜利路400 米,北、西、南三面与民居相依,东面为广场。泊头清真寺主体建筑位于东西中轴线上,主寺有山门、望月楼、花殿阁、大礼拜殿,其中大礼拜殿由抱厦、前殿、中殿和后窑殿四部分组成;其他建筑呈南北对称格局,自东向西,分别有南北义学、南北陪殿、南北讲堂等建筑,闭合成三进院落;女寺有大门、大殿、沐浴室,还有膳食殿、花房等建筑,是一组汉回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

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 年)“清真寺恩功记”碑载有“□清真□□明历国数百年矣”字样;另据民国版《交河县志料》载:“泊头镇清真寺,明永乐二年建,回民六百五十余户,明末清初盛,今衰。”又据《河北省地名志·沧州地区分册》(1983 年版)载, 泊头镇清真寺在明末崇祯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又据,前殿北山墙现存“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 年)重修”砖刻题字、礼拜殿北山墙存“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 08 年)重修”砖刻、大门两侧八字墙有“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 年)”砖刻。由此可知,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  年),明末建筑规模扩大。清代嘉庆、光绪至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民国初年该寺曾遭到奉军炮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清真寺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场所,并先后成立了“平民夜校”“工人夜校”等党的外围组织。

20 世纪 60 年代泊头草帽厂进驻,寺庙建筑受到严重破坏。1982 年以后,国家宗教局、省文物局、泊头市政府等多次拨款,当地伊斯兰教群众也积极捐款对清真寺进行抢修。1991 年 9 月成立民主管委会管理寺庙。

汉回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

泊头清真寺由主寺、女寺两部分组成,寺前是一广场,广场西南位置有一眼水井(山门前)。主寺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女寺保存原有建筑较少,全寺集楼、台、殿、阁、桥等建筑,规模庞大且配置齐全。它采用了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发展,横向配置门、道、石桥等建筑,分隔成若干有联系的开放形庭院布局。

主寺坐西朝东分为三个院落。第一进院,自东为山门坐落在中轴线上,山门两侧设院墙与院门,院门两侧分别施八字墙;往西为望月楼,望月楼前的两侧是南北义学;穿过望月楼进入第二进院,也可在望月楼两侧设有的便门通过,进入第二进院。

步入二进院是宽敞院落,中部铺设甬路,甬路两侧分别为南北陪殿;其西为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及附属建筑。整个院落的建筑布置较为密集,中轴线最西为大礼拜殿,殿前施月台;月台前端建花阁殿,南北建石桥与讲堂相连,从月台两侧通过石桥直接进入讲堂。礼拜大殿作为教民礼拜之重要场所,古代匠师们根据它的需求与功能采用了较为特殊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式。大殿是由抱厦、前殿、中殿和后窑殿四部分组成;在中殿两山墙前端设腰墙与便门,与后院分割。后院三面施围墙,北墙设门与女寺连接。

主殿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精品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歇山绿琉璃瓦顶建筑;明间金柱间设两扇板门,次间施四扇四抹槛窗,心屉采用一马三箭;梁架为抬梁式结构,5 檩用 3 柱;室内为方砖地面,前后檐檩及梁枋施旋子彩画。南北义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硬山建筑,9 檩用 3 柱;前檐明间施门连窗,两扇四抹隔扇,次间施 6 扇槛窗;室内方砖地面,两山及后檐用砖墙围护。

望月楼面阔、进深各一间,四周带廊,为重檐三滴水绿琉璃瓦攒尖顶建筑。一层围廊施吊挂楣子和座凳;除前后檐明间施门外,其余为墙体围护。前檐施两扇板门,石质门槛、框及门楣;后檐施四扇四抹隔扇,南北两山墙中施圆窗;室内为方砖地面;室外为条砖铺墁,室内南侧设楼梯一座,登级上二层;二层同样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施木制楼板,四面均施六扇四抹隔扇装修;室外施木制围栏。柱上施垫板、垫枋、檩,从柱头挑出枋承于外檐垂柱,垂柱上再施挑檐枋(檩),枋下施吊挂楣子、雀替做装饰;内檐在额枋上施四根抹角梁托于上部梁架,抹角梁上立瓜柱支撑上部檩枋,瓜柱间施斗子雀替,檩上再出抹角梁及瓜柱,承上层檩枋,中部施藻井,藻井四周施雀替和斗拱,藻井中部施垂花柱。

望月楼两侧设南北便门,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歇山黄琉璃瓦顶建筑,前檐施两扇板门,檐下出垂柱;梁架施5檩2柱抬梁式结构,山面用山墙围护,后檐出抱厦一间,单坡用3檩;抱厦后檐用木隔断,南北两侧设踏步,供人出入。

南北陪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硬山布瓦顶建筑;前檐明间施四扇四抹隔扇,次间施六扇三抹槛窗;两山面与后檐用砖墙封护;梁架施抬梁式五架梁结构,6檩用 3 柱;室内为方砖地面,前后檐檩及梁枋施旋子彩画。陪殿东耳房一间,进深一间,前檐施门窗,余面墙体围护。屋面前檐做单坡,后檐为平顶。花殿阁坐西朝东,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布瓦顶建筑。前檐施单翘双下昂七踩斗拱,计 4攒;后檐四扇五抹隔扇门,其余各面敞开,梁架 4 檩用 2 柱,采用抬梁式结构。地面采用条石地面;斗拱及枋檩采用苏式彩画。

南北讲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廊,硬山布瓦顶建筑;前檐明间施六扇五抹隔扇,次间施六扇二抹槛窗,灯笼心屉;后檐明间中部施二扇四抹隔扇,上施灯笼心横披;两山墙中部开门与耳房连接。梁架采用 9 檩用 4 柱,柱上施五架梁,五架梁之上为人字屋架(后改) 结构;明间后金柱间施木制屏风;室内方砖铺地。北讲堂后檐明间出抱厦一间,2柱用3檩,单坡布瓦顶建筑。讲堂两侧做耳房,面阔二间,进深一间,前后檐对称施槛窗。

石桥位于讲堂与大殿月台之间,单孔石拱桥,桥上施栏板、望柱,桥面用砖铺墁。

清真寺主殿即大礼拜殿,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沿纵轴方向巧妙地将抱厦、前殿、中殿和后窑殿连成一体,内部梁架自东向西分别为卷棚-歇山(前殿)-卷棚廊-卷棚(中殿)-卷棚廊- 攒尖(四角变六角);采用了连续的勾连搭构造,营造出宽敞的室内空间,满足大型宗教礼拜活动的功能需求。整座建筑起伏有序,造型优美,雄浑大气,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精品。

二层为正六边形带回廊结构,回廊外壁均施木隔断,金柱上承额枋,额枋上施一斗三升交麻叶斗拱。金柱内侧悬挑出内栏,下为木制地面;从各额枋中部做抹角梁,上施枋、檩,逐层向上,逐层缩小,共收五层,形成穹隆藻井,藻井中部做顶板,板中部下悬垂花柱。

泊头清真寺保存了完整的建筑格局,具有典型的地区特色,格局严谨主次分明,空间富于变化,建筑用料讲究, 施工精良。


COPYRIGHT © 2024 沧州博物馆  冀ICP备2024086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