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地减河:帝王的念想
郝冬梅
沧县捷地镇距离沧州市区约有10公里路程,“捷地”被列入大运河申遗的目录,这里的“分洪设施”在最初列入的8个申遗点中,是唯一一个与水利相关的。
在这里,有关河的历史被细化到不同的物体且各富传奇:乾隆御笔的石碑、500多年历史的龙骨石、80 年过去了仍能使用的设备机器、30多米高的百年柳树……
减河为运河分担压力
捷地减河又称砖减河或南减河。减河,顾名思义是一条“分担”运河河水,给当地百姓减少水灾隐患的人工河。减河的目的就是分流运河河水,将河水直接入海、入湖或汇入其他水系干流。不过,减河的开凿时间一般集中在明清两代,之所以如此晚于运河的开凿时间,主要原因是,船航与水位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行船,尤其是大船,需要高水位,而水过高,运河上低洼的地带就容易溃坝,从而引发水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减河出现,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既保证了水位,也降低了水患风险。
据史书记载,捷地减河开凿于明弘治三年,当时为了分泄运河洪水。除了它,还开凿了一条马厂减河。无疑,这样的选址,在当时也是经过科学考量的。
捷地减河河道全长85公里,以分洪闸为起点,下至黄骅歧口经高尘头挡潮闸入海。
分洪闸启闭机设备是德国制造
捷地分洪闸是捷地减河渠首工程,它与减河同时开工,也就是说,它的历史也有500多年了。
起初并未设立闸口,而是“滚水坝”。到了清雍正四年,才设立闸口——面宽八丈,设闸五孔。到了清乾隆三十六年,又改闸为坝。清宣统三年将坝改为溢流堰。
1933年,中华民国华北水利委员会改成八孔分洪闸。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分洪闸启闭机设备——数台齿条式电动手摇两用机器,为德国西门子产品。虽然过去了80多年,至今仍能正常使用。
1995年汛前,八扇木闸门全部更换为钢闸门。
此外,除了分洪闸,这里还建有一个电站闸。它始建于1958年,当时称为“捷地公社发电站”,该闸为六孔,每孔宽2.3米,闸底高程6.5米,捷地电站闸的建设目的是为当时工农业生产用电提供能源,后因水源不足而废弃。
到了2005年,捷地电站闸重获新生,对它进行了重建,形成了引黄引江输水及防洪排涝的安全口门。
捷地分洪闸,它的历史还清晰地记录在半没水中的龙骨石(工程术语,平铺在坝底和大坝堤岸上的一块块大石头)上,它的历史也有500多年了。
历经500多年的沧桑巨变这些石头依然排列整齐,完好如初。有时都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将这一块块巨石,从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运到这儿来的。不得不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其实,这些龙骨石并非一成不变,有记载说,龙骨石曾下落三尺五寸,因坝口太低,导致三十余年下游水灾频繁。到了清嘉庆十二年,又将龙骨石提高二尺二寸。然而,不管龙骨石如何变化,坝口始终是净宽八丈。
乾隆三次视察工程进度
捷地减河分洪设施开凿完毕之后, 政府对其格外重视,仅在《沧县县志》上,便多次出现对其进行整治的记载:
乾隆十七年、三十二年、三十六年等累次挑挖。
嘉庆九年,道光三、四、五年又挑挖数次,二十四年截弯取直河道。
同治十一年知州项桂轮承修一次。
光绪十三年知州骆孝光承修一次……
从县志当中也不难看出,乾隆对捷地分洪设施分外上心。据史书记载,乾隆三次到访视察工程进度。这段历史被记录在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当地人称“御碑”。目前沧县捷地镇仍留有乾隆御笔的乾隆碑,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春。
这块碑是乾隆御书的捷地兴济镇坝工纪事碑,碑文如下:“杨廷璋因去夏南运河涨溢出,议于天津城外芥园左近建减水坝,以备宣泄。昨亲临相识,以其地逼近津城,无异于开门缉盗。后观捷地、兴济二处,可改闸为坝。”
文意是说,因为去年南运河有水患,大臣杨廷璋建议在天津芥园修建减水坝,用来泄洪水。最近我看了一下,因为芥园离天津太近,会威胁天津的安全。后来看捷地、兴济两个地方可以改闸为坝,如此,也可令上流畅通。
同时,这块乾隆纪事碑的背面是一首五言长诗,书于1790年。它是乾隆为运河漕运减少水利灾害第三次到南运河验工后书写的。“作为皇帝,他(乾隆)曾三次亲临现场视察捷地减河分水工事,可见当时水利工程的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能看出当时捷地减河坝在历史上的重要程度。”于青松说。
碑文中的部分规定现在也适用
如今,这块乾隆碑仍矗立在原址原貌上,不过,南运河管理处在距离其十几米的地方又复制了一块碑。这个景点叫做“ 御碑苑”,立在景区中心位置。与之配套的是,环绕而建的书法碑廊。廊内共有书法碑帖100余块,这些碑帖收录的是书法和篆刻作品。整个区域统称为“大运河碑廊”。
除了“御碑”,这里还有一块在全国极为少见的“宪示碑”。这块碑其实是一块告示碑。因为这个地方紧邻捷地减河和南运河,碑文上主要写的是关于两条河的管理和保护条例。
其中有这样的条款:运减两河缕堤月堤遥堤靠堤根二十丈内,无论兵民概不得取土造做土坯;运减两河草工苇料绳橛,并两岸种植树木无论兵民概不许侵动;减河石坝上下四旁,无论兵民概不许钉橛,下网捕鱼;石坝铁锭扣不许摇动窃取;减河下游尾闾李青口张金沟只许开挖不准堵塞……
在这些条款中,有些规定至今也仍适用的。
它的奇特之处还不仅于此,在这块碑背面,也刻有文字,而且还是横着刻的,想要看清上面的文字还需要侧过身来。
不仅如此,它的内容也与“宪示碑”完全不一样, 它是一块“重修碑”,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叫丁德昌的人在重修包公祠的时候刻的。
据说,它当时将这块碑横着镶到了墙上,所以上面的字也都是横的,文字的内容写的是有关包公祠的管理条例。
为何石碑两面都刻有文字,且内容毫不相关?有人猜测:可能是由于沧州当地石材紧缺。
离“宪示碑”不远,有一棵高30米的柳树,让人意外的是,这棵醒目的柳树居然也有“定制”的传说,还有独有的名字——百年小叶垂柳。
站在泄洪闸向这边看,这棵大树像是一个巨大的狮子蹲在地上,俯瞰着脚下的泄洪闸。因此当地人相信它也是有灵性的,仿佛在保护着河边的百姓免受水患。关于这棵柳树,它的传说有两种:一说为乾隆下江南时在这个地方下船上岸,将一柳枝插在这儿,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渔夫在此下网捕鱼,将柳枝插在这儿拴网,后来长成了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