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生平考略
吕庆元
在沧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展厅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冯国璋戎装瓷板画像,其绘制精细、描摹逼真,以致许多观众误认为是照片放大到了瓷板上。此像是冯国璋六十大寿时,其直系亲信、江西都督陈光远与江西省长戚扬选取当地特产景德镇瓷器,请陶瓷美术大师王琦绘制而成,画像以西洋手法描绘,神情生动,惟妙惟肖:眉目须发、礼服绶带、肩章帽徽尽显,胸前大勋位章、一等文虎勋章、一等嘉禾勋章皆可辨识,毫无绘制痕迹。
冯国璋,字华符(一说华甫),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生在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西诗经村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爷爷叫冯丕振,是村里的“四大地主”之一,据说有田三百亩。他的父亲叫冯春棠, 是一名读书人,但因科举落榜导致精神失常,家境也慢慢一落千丈。冯国璋是家中的第四子,三个哥哥分别是冯佩璋、冯蕴璋、冯琥璋。佩璋经营戏班生意,蕴璋和琥璋则都有读书,蕴璋曾为拔贡,琥璋则为庠生。
冯国璋的家庭出身较为贫苦,年少时的贫困生活激发了他刻苦学习、争先奋进的斗志,也深深影响着他的性格和后面的一系列人生选择。
一、关于冯国璋出生日期的探讨
关于冯国璋的出生年代,曾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1979年版《辞海》“冯国璋”条说其生于1857年;另一种是1980年版《民国人物传》说其生于1859年1月7日,即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1857年一说依据的是“冯国璋病死于1919年12月28日,享年62岁”的旧日新闻报道;1859年一说依据的是曾任江北护军府民政顾问官的陈鸣绪,曾为贺冯国璋56岁生日写过的一篇寿序。其文有“今年阴历十二月初四日,为公五旬晋六寿辰,适是授江苏都督任,大功甫就,不可无介寿之词以歌颂之”句,篇末署“民国二年十二月三十号癸丑年十二月初四日”。
根据陈鸣绪的寿序,我们可以确定冯国璋的生日是阴历十二月初四日。而1857年为咸丰七年(丁巳年),而咸丰六年(丙辰年)及咸丰七年的十二月初四日分别在1856年12月30日及1858年1月18日,由此可知《辞海》所说冯的生年有误。产生这一谬误的原因大概是冯国璋去世时的62岁为虚岁,以1919年减去62,就得到了1857年的年份。
但我们要注意,旧时历法多用阴历,计岁多以虚岁。民国时期,官方虽行用阳历,但阴历及虚岁计年习惯仍为民间沿袭,即达官贵人私事活动,亦不例外。据此推算,冯国璋当生于咸丰八年(戊午年)十二月初四,即1859年1月7 日,与《民国人物传》所说相吻合。
据此考证,1918年1月16日民国七年(农历十二月初四),冯国璋虚岁60。但因传统过六十大寿要早一年,因此冯国璋是在1916年12月28日民国五年(农历十二月初四)过的六十大寿,也即冯国璋戎装瓷板像所献日期。
对冯国璋出生日期的判断,因为各类文献记载的谬误,导致出现了很多意料之中的错误论述。比如认为瓷板像刚送到冯国璋当年就去世了,祝寿变成了送终。比如另一件冯国璋夫人周砥的瓷板像送到时,周砥已经去世,等等。这些判断多夹杂着对冯国璋个人功过的褒贬扬抑,失去了历史讨论本应遵循的客观公允。
二、冯国璋早期求学及投军经历
1866年(同治五年)冯国璋入私塾读书,学习刻苦,深得师长赞许;1871年(同治十年)父母送冯国璋入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其在经史和算学方面成绩突出;1875年(光绪元年)冯国璋应试河间岁试,无奈名落孙山;此后冯国璋又曾于1878年(光绪四年)再下岁考试场,再次落榜;1881年(光绪七年),冯国璋受堂叔冯甘棠资助,入保定莲池书院读书;1883年(光绪九年),因堂叔资助的钱用完了,无奈辍学回家。此时的冯国璋24岁,结婚已有8 年,但仍一事无成,未曾显名于乡间。
为寻找今后的人生出路,1884年冯国璋经其叔父介绍到天津大沽口投军,入淮军直字营当兵并获得该营统领刘祺的信赖;经刘推荐,1885年冯国璋进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步兵;1888年他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秀才,后返回天津武备学堂继续学习军事。1889年7月他毕业考试名列前茅,并于1890年时留校任教。留校任教期间,冯国璋主授步兵课程,不仅讲授清楚,而且态度认真,颇受师生称赞。
冯国璋的早期求学及投军经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开始了平步青云,最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自己显赫的身影。早期的中国军队中文盲是军人的主流,也因此科举功名之途走得并不顺遂的冯国璋,成为了难得的“军中秀才”,也因此脱颖而出,受到长官的关注与青睐,可谓“知识改变命运”的实例。
三、冯国璋在聂士成及袁世凯部的军事生涯
1893年夏天,冯国璋转投聂士成为幕僚,同年秋,随聂考察东三省边境地区。其间,冯国璋发挥所学,对所经山川、河流、口隘均以新法绘制地图,汇编而成《东游纪程》一书,深受聂士成嘉许。1894年6月,冯国璋随聂士成赴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负责辎重后勤任务。其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聂部与日军发生多次战斗,冯国璋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1895年夏聂士成举荐冯国璋任出使日本大使裕庚随员,其间其留心考察日本军制,编成有关练兵和近代军事发展的兵书数册。
1896年,聂士成举荐冯国璋入小站辅助袁世凯练兵,袁对其非常器重,委任其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1899到1901年间,冯国璋帮助袁世凯编练“武卫右军先锋队”,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底,袁世凯成立北洋军政司,冯国璋任教练处总办。1903年初,经袁世凯建议,清廷设立中央练兵处,作为陆军的参谋本部, 冯国璋任军令司副使,不久又被提拔为军学司正使。在此期间冯国璋备受袁世凯青睐,凡有关练兵事宜都和他商议,在冯的协助下,北洋六镇新军编练成型,北洋军阀将士也多因此与冯有了师生之谊。
1906年,冯国璋受铁良推荐,署理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1907年6月任陆军部军谘处(相当于陆军参谋部)正使,1908年升任清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冯国璋深受满清权贵信任,即使在袁世凯受清廷猜忌赋闲归家期间,冯国璋也未受影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复出任钦差大臣,冯国璋任第一军军统,协助镇压起义,年底被委任为禁卫军统领,奉调回京。1912年平息禁卫军因清帝退位造成的风波,助力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9月,冯国璋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仍兼任禁卫军统领。1913年7月任江淮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镇压“二次革命”。同年12月,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江苏都督。冯国璋早期的从军经历大体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他在聂士成部崭露头角,延续了过去淮军中文化人的发展路线,在参谋作业、军事理论方面成就颇高,理论与实战方面都显露出自己过人的才华;到第二阶段,他投入袁世凯麾下,不仅因为从事军事教育为自己在“北洋系”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也因镇压起义、革命受到了清廷和袁世凯的青睐,打下“北洋之豹”赫赫威名的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罪恶的一页。
四、冯国璋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历史事迹
1915年初,袁世凯复辟活动日渐加剧,冯国璋入京谒见袁世凯询问此事,为袁欺骗,自此与袁世凯矛盾加深。其后,冯多次拒绝袁世凯参谋总长、征滇军总司令等任命,积极反对袁世凯复辟。
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局很快陷入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冯国璋作为各派力量竞相拉拢的对象,于1916年10月30日当选民国副总统。1917年因反对“张勋复辟”的贡献,7月冯国璋代理大总统职权。因在与皖系军阀的斗争中失败,1918年10月冯国璋交出代理大总统职权。1919年12月28日病逝于北京。1920年3月归葬老家河间西诗经村。
冯国璋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举动,在当前史学探讨中多有诛心之论,认为反袁是因为袁世凯称帝后冯国璋的“总统梦”破灭,认为呼吁和平的举动是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手段和幌子,认为在“选举”中下台是其“政治思想”幼稚的表现。所有的这些论述对冯国璋多以“反面人物”的视角看待,其动机也多从负面阴暗处思考,不自觉地陷入了“双重标准”的窠臼中。
冯国璋是北洋军阀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功过是非我们应当全面看待。他既有充当清廷走狗、依附窃国大盗、镇压人民起义、屠杀革命军民的罪恶行径;又有抗击日本侵略、推动军事革新、维护共和政体、推动和平统一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