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沧州人雕刻制版的民国币
来源:本站     作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0-28

由沧州人雕刻制版的民国币

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经历了38年的中华民国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钱币种类也纷繁复杂。其中,民国二十九年伍分、壹分两种铝质硬币,是由沧州人董益谦雕刻制版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时年8月,日军攻占上海,淞沪会战爆发,日军进入上海公共租界(原英美租界)的北区及东区作为军事基地。11月淞沪会战结束,除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和法租界在列强的干预下日军未侵占之外,上海其余地界皆沦陷。此后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公共租界中区及西区之前这4年间,上海未被日军占领的租界区让沦陷区包围,如同孤岛,这段时期称为上海的“孤岛时期”。“孤岛”内因形势稳定,涌入大量人口和资本,经济上呈现局部繁荣。

当时,由南京国民政府自1935年11月颁布的法币依然在上海占据主要流通地位。但日军侵占上海后,大肆搜刮市面流通的铜制辅币,转而制造成武器装备,至1939年6月,上海市面流通的铜辅币已经绝迹,严重影响了“孤岛”内的正常商业活动。鉴于此,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与已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财政部秘密接洽,请求铸造金属辅币以应市场急需。

为此,1939年8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密令时任中央造币厂成都分厂雕刻技士的董益谦,雕刻制版民国二十九年伍分、壹分硬币模具。当时,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全球金属原料价格上涨。国民党中央银行一改以往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辅币的做法,使用铝材铸造这两种硬币,并委托上海美商北极公司代制。两种铝制辅币在上海“孤岛”内使用,但仅铸一年左右,后因物价飞涨,铸币成本超过面值而停造。

董益谦,河北沧县人,1920年代初考入天津造币总厂雕刻学校,师从袁大头银元雕刻者、著名雕刻师路易·乔奇(Luigi Giorgi)的弟子学艺,毕业学成后留厂任雕刻员。1930年至1935年,在河南、山西等地从事雕刻工作;1936年1月,经时任上海中央造币厂雕刻技正的周志钧介绍,董益谦入厂任雕刻技佐;1937年7月,赴山西传授雕刻技艺;1938年,董益谦到中央造币厂成都分厂任雕刻技士;1948年回上海中央造币厂任雕刻技正。新中国成立后,董益谦继续在上海造币厂任职,成为上海造币厂手工雕刻技法“刀子功”的代表人物。

通过这两枚小小的铝币,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董益谦高超入微的钱币雕刻技艺,在那一撇一捺、一丝一毫间,凝结着他对当时中华民族深重苦难的忧虑和对远方家乡隐隐的乡愁。

11.png



COPYRIGHT © 2024 沧州博物馆  冀ICP备2024086731号-1